资讯

栏目

名人百科 专栏

历史

历史上的今天

加入我们

我要合作 入驻 微百科

从“武状元”到“大工匠”——阚宝春和我国第一台万吨油压机的故事

作者:来源: 2021-02-08 22:38

  作为上海第一批引进的蓝领技术工人,2002年,阚宝春从北方的一重来到了上海的上重,从事大型数控龙门铣的编程和加工。硬朗、话不多是这位“上海工'...

   作为上海第一批引进的蓝领技术工人,2002年,阚宝春从北方的一重来到了上海的上重,从事大型数控龙门铣的编程和加工。硬朗、话不多是这位“上海工匠”给人的第一印象,唯独说起工作才滔滔不绝。“加工制造我国第一台16500吨的油压机,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吨位的油压机,让我感到特别自豪。”从逐一攻克难题到最终实现目标,他和同事整整花了两年时间。

  自制万吨油压机

  2002年,阚宝春进入上海电气上重碾磨特装设备有限公司。在进入上重碾磨之前,他是中国一重的技术工人。当时,在一重的技术比武大赛上,他曾三次蝉联冠军,是当之无愧的“武状元”。和家人来到上海,阚宝春带着技术也带着闯一闯的决心。

  说起自己的职业经历,阚宝春最难忘的便是那没日没夜、一心扑在车间里研制万吨油压机的时光。万吨油压机其主关键部件共有10个,其中阚宝春亲自操刀的就有5个。当时,上重碾磨没有特大型工件的加工设备,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,企业买来了一台德国二手的特长加工设备。技术条件是有限的,加工进口设备的人手也捉襟见肘。“临时只能从俄罗斯龙门铣班组抽调出两名助工,再加上我和徒弟,勉强凑足4人班底可以两两翻班了。”

  阚宝春回忆,在进入加工油压机压套过程中,曾碰到过一个棘手问题。压套实际尺寸虽是18米,但18米的德国设备试用下来后还是满足不了加工长度的需要。“一次加工不成,就分两次加工。但两次加工就要通过工件移动来完成,这样就会增加难度。” 万吨油压机的制造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开始了。

  和徒弟一起日夜翻班

  分段加工的方式,要重新对工件进行校调,校调的偏心、跳动都必须控制在1μm(等于0.001毫米)以内。否则,后续加工就会出现接刀对不上的现象。

 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制造任务,阚宝春和徒弟日夜翻班,白天把工作完成后,他还要帮助徒弟做好晚上加工的技术准备,在图纸上标注好需要计算的尺寸。一天,阚宝春像往常一样,下班前已经帮着徒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。当天夜里回到家还惦记着徒弟的工作,突然,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寂静,拿起手机,电话里传来了徒弟急促的声音。

  “师傅,我做不下去了。” 阚宝春一问才知,是加工时接刀出现了问题。凌晨1:30,阚宝春叫了一辆出租车向厂里飞驰而去。车间里,徒弟满头大汗,表情凝重。他走近龙门铣,仔细查看机床、工件的情况,正如之前所料,接刀对不上。赶来之前,他已经想好了各种解决之法。一个小时过后,编程完毕只要试车没问题,后面就可继续加工了。为了稳妥起见,阚宝春连续进行了3次试车,均达到了理想效果。此时一看表,已经是凌晨4:30。

  享受产品升华过程

  两年时间,从无到有,曾于上世纪60年代成功制造“万吨水压机”的上海重型机器厂,创造了又一个奇迹。

  近20年的时间,阚宝春在上重从“武状元”成长为“大工匠”。他连续三次被评为上海电气首席技师,现已成为上海电气终身首席技师,也是“阚宝春首席技师工作室”的领军人,近期获评2020年“上海工匠”。

  阚宝春主管的加工一组汇集着公司关键重大设备,承担着公司轧钢冶金、压机等重要产品的加工生产任务。在艰巨的任务面前,他带领全体班组成员,以顽强拼搏的精神,攻坚克难,充分发挥班组团队作用,连续多年出色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。在徒弟口中,阚宝春永远对纪律要求很严格,对于徒弟的提问知无不言。他自己也从来不迟到,以自己的行动给大家树立一种威信。

  “工匠喜欢不断改进工艺,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,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。” 阚宝春说。(劳动报记者 李嘉宝 摄影 贡俊祺 )

  据劳动报报道

凡本系统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系统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;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系统注明的文章来源,并自负法律责任。

精彩展示
入驻名人
  • 吕律

  • 林天东教授

  • 沈安良

  • 李扬律师